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沃野
  文化沃野  


 

年 味
文章来源:伍谷 发布日期 [2016-01-21]

  

  腊八一过,撩人的年味就日甚一日的飘过来了。
  年味对每个人也许不尽相同,但对于我来说,年味是一缕淳朴的乡村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活在河北石家庄的一个荒凉的山村。家乡曾是秦末楚汉争雄的古战场,山高数千丈,地无三尺平,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许多人家一年忙到头,也只有在过年这几天才能见到一点肉腥。

  但不管怎么样的光景,村里人还是会眼巴巴的盼着过年,那种期待劲儿不身临其境实在难以体会。腊八就像吹响了过年的“集结号”,寂静的山村一时间热闹起来。一过腊八,操劳了一年的乡亲就开始为过年而忙碌了:磨豆浆的磨盘支起来了;碾黍子做年糕的碾子转起来了;村中心的空地上充满宰猪杀羊的尖叫;男人们自卷的炮仗每夜都会点响;为大年煮饺子的干柴剁好堆成了墙;长辈们给晚辈压岁的崭新角币,已用红纸

包好,只等大年夜到来就悄悄放到孩子们的枕下;小伙伴们更是开始为还有几天过年、谁家会有什么样过年的新衣而每天都不停地在争个高下。。。。。。村子里家家户户散发出卤水点出的豆腐味、蒸年糕的甜枣味和煮肉的鲜香味,与那炮仗的火药味、清扫庭院的泥土味和洗涤衣物的皂香味交融在一起,汇聚成喜悦的味道在村子里弥漫、飘散,人们相互帮衬着准备年货的人情味,更是凝结成和美、香甜、独特的年味,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在村子里欢快跳跃,久久地让人陶醉。
  如果你觉得这就是地道的山村年味,就言之过早了,因为还有一道更为浓郁的墨香味静待除夕下午亮丽登场,这个主角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联。
  说起春联,古人称其为桃符,我们村里叫做对子,它在乡亲们的心中可不一般。在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对未来岁月的美好期盼都凝聚在对联中,即使再落魄的家庭,即便在那贫穷的岁月,过年时它都不可或缺,人们希冀它讨得吉利。村子里不是每个人都会写毛笔字的,那个年代也没有摆摊的卖品,年三十下午,村里几个会写对联的人家就门庭若市,人们纷纷带上红纸,前来请字求联。乡里乡亲不讲客套,写字的先生更是累并快乐着,不但管写字,还得费尽心思拟联,再帮求字的算好联幅,交代好上下联。贴联更是一件庄重的仪式,全家出动者不在少数,先分上下联,再看端正和对仗。无论贴联、观者,都喜气洋溢。按照村里的规矩,家中凡有门的地方,不管是厨房、柴房,还是空房,都得贴联两侧,不可遗落,这习俗经年累月而墨守成规。等村里人家红彤彤的对子上门,你在高处放眼望去,原本灰暗寂寥的山乡万家红遍,喜庆的味道铺天盖地,如同点燃了现代大型体育盛会的火炬,浓郁的年味霎时间扑面而来,芳香四溢。久盼的春风来了,冰封的冬季活了,陈旧的门脸新了,忙绿的人们笑了,落寂的群山灵性无边。在这欢天喜地的日子里,年味催生新岁,始得祥和,终成圆满。
  这些年,当我走进更广阔的人生视野,在异地他乡、在书卷报章、在年节佳期看到火红的对联、绝美的联语,愈发感受了它神奇的魅力,它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古往今来,大红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与希望,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如画似诗,成为春节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透过它鲜红的面庞,我看到了它力透纸背的厚重内涵-----诗和远方。

 

  

  

 

 

网站域名:www.solibase.com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12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