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沃野
  文化沃野  


 

也说端午
文章来源:纪委办公室 何明鉴 发布日期 [2018-05-31]

   

  应约写一些关于端午的文字,搜肠刮肚,竟不知如何下笔。实话说,作为85后一代,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很淡了,大多是被网络上各种节日营销刺激到,才会有一丢丢反应。日子像流水一样,又快到端阳五月,看着渐行渐近的节日气息,心里突然有一丝怀念的冲动,怀念端午的点点滴滴,一些怀念、一些追忆和一些别样的生活味道,悄然泛起……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端午节虽不放假,却是除春节以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最令人激动和快乐的节日。每当节日将近,家里人都会尊崇过节的仪式,愉快地履行各种过节的习俗,按部就班地准备节庆的食物。虽然这个过程繁琐,但确实让人开心快乐。清晨购买的艾草,奶奶嘴里的传说和故事,亲戚朋友送来的形状奇怪的粽子,这些一样也不能少的、是一个需要早早准备的重要日子。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难以言喻。
  来北方多年,感觉北方的端午节没有南方那么隆重,除了吃粽子一项活动保留,其他习俗几乎不见,所以干脆被称作“粽子节”。在北方上学和工作的这些年,总会有一种错觉,就是绝大多数的节日,北方都是吃饺子庆祝。每每说到这个话题时,身边的朋友同事都会清晰地分为南北两派,开始激烈的辩论,场面十分有趣。
  从我有记忆起,每到端午前夕,奶奶就会率领全家的女人们包粽子,因为奶奶有四个儿子,每逢过节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要包的粽子特别多。过节的头几天,奶奶就会早早买好粽叶并洗净。节前一天,糯米浸泡着,粽叶晾着,奶奶、妈妈和婶婶们围坐在院子里准备绑粽子糯米稻草,将其绑成一捆捆的挂在墙上备用。大人们一边干活,一边有一搭没一搭的话着家常,别有一番情致;小孩们有时打打下手,更多的是玩着闹着,趣味也无穷。第二天,大人们早早就起来包粽子,包好的粽子挂满整个院子。邻居看到都会对奶奶说:“三婶,今年又包这么多啊?”奶奶总是会笑着大声回答:“是啊,全家人都回来过节,人多就要包多。”这个时候奶奶都要特别强调人多,眉眼都是笑意。煮粽子是奶奶负责,大家说只有奶奶蒸煮的粽子才香糯可口,其他人蒸煮不出奶奶的味道。当粽香飘满屋子的时候,小孩们便全都聚集在奶奶身边,等着奶奶揭开锅盖,嘴馋的早已口水直咽了。说也奇怪,家里就四个小孩,可每每一到过节,邻居家的小孩们都会聚集到奶奶家,似乎我们家的食物要美味些许。看到小孩们的馋样,奶奶总是怜爱地笑着说:“别急,别急,都有份,看把你们这些猴儿馋的!”奶奶一停火,人还没站起来呢,小孩们早已迫不及待把手伸向锅边。奶奶赶紧拿起棍子做要打人状,趁大家把手缩回的当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揭开锅盖。此时,带着粽香的热气立刻渗满屋子的每个角落,锅上方迅速又出现一片手的森林,奶奶一手拿着棍子赶人,一手顺势抓起粽子分发给一个个“饿猴”。每人不吃上两三个粽子是不会走开的,所以第一笼粽子一会儿就踪影全无了。粽子吃完了,“饿猴”们也差不多吃饱了,大家又一哄而散寻乐去了,奶奶则接着蒸煮第二笼,第三笼……
  在贵州黔南,我们会将稻草烧成灰后包进粽子。我从小就十分喜欢是灰粽,全家也只有我一人爱吃。可尽管如此,奶奶每年都会专门为我包上一些,尽管工序繁琐。每每这时,婶婶们总会打趣地说奶奶偏心。奶奶扎三角粽最在行,扎得实,缠得匀,一丝不苟。她总是先是把几片苇叶拼好,卷成漏斗形,然后灌入搅拌好草木灰的糯米,接着顺着苇叶的丝路把苇叶包起来,直到叶子全都卷没,最后是扎上糯米稻草。小时候的我,不会帮忙只会捣乱,蹲在奶奶身边,在盆里捞了糯米来玩。记得在那个年代食品种类不是很丰富,奶奶包的粽子是何等美味啊,一口气能吃好几个,每每吃上一口,裹满了幸福的味道,吃完后那种满足幸福感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粽叶、草木灰的清香,五月清爽的凉风,在童年的记忆里,显得那么温暖。《诗经》中有句诗:“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原是形容爱情的,现在用来形容我对奶奶的思念倒也恰当。来北方至今已有十四载,奶奶坚持每年给我包上一些灰粽,或快递过来,或冷冻着待我过年回去品尝。写至此,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爷爷过世了,现在一家大小16口人,除了我,每个节日大家都能欢聚一堂。想家,尤其在每个节日跟家里通话时,听着电话那边热闹非凡,心理总是有些难受。想起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一生的记忆是一个大筒仓,童年和故土是铺在筒仓最底下的那一层内容。成人后的经历会源源不断地在筒仓里堆积存储更多的东西,到了饱和的状态,最先流溢出来的总会是最表层的近期记忆,而童年和故土却是永远不会走失的基础部分。”是啊,童年、故土是一串特殊的生命密码,已经永久地融汇在一个人的血液中,从来不会忘记,所以不需刻意记起。
  整理一下感伤的思绪,再来找寻一些回忆里的趣闻轶事。
  对于端午节,我总觉得有些神秘的色彩,因为有些小时候经历的事情至今也没弄明白。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那个小城,是个风俗浓厚的地方,到了端午,便格外凸显。端午节当天,各家各户总会把把买来的艾蒿、菖蒲扎成一把把的放在门前。母亲告诉我,这是为了驱邪。邪是什么,我弄不明白,但知道不是好东西。但心里总是犯嘀咕,为什么非要在端午节这天避邪呢?难道端午节这天邪才可能跑出来吗?
  记忆中端午还有一项盛行的习俗——“游百病”。百度百科里对游百病的定义是,“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我印象中的游百病,就是晚饭后出去游玩一圈,没有新衣,也没有很仪式感地用花草煮水洗澡。可能是因为地区差异,也或许我们是简化版本吧。端午节的这天,孩子们照例是不会认真听讲的,尤其是下午,大家心里都装着一份节日的兴奋和快乐,都盼着早点下课。因为过节嘛,家家今天都会有好吃的。晚饭后孩子们又能借着“游百病”的理由恣意撒欢,好不惬意。
  又是一个非端午节这天就不能的神奇,为什么有这么多非端午节而不可的事情呢?问遍左邻右舍的老人,都是那句老话:老辈人传下来的,自然有道理。
  班上有一个外地转学来的同学,端午节当天,他会穿上新衣,身挂一串彩丝菱角与织锦香袋,和一只丝网兜,里面卧了一枚青皮咸鸭蛋。这一切,在我看来,哪哪都特别神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还记得在得到同学的允许后,我就会用胖乎乎的小手把他的菱角摸上好半天,那叫一个羡慕啊。据他说,他们当地的女孩子都在手带系上五彩丝带,男孩则挂五彩菱角。大人还会将雄黄酒抹在小孩的耳鼻边,说是避五毒。有人说,这关联的是白蛇青蛇的故事,也能与祭屈原粘上关系。说到雄黄酒,异地工作的我一次在端午节应邀去朋友家过节,饭前随俗,跟着主家喝了些雄黄酒。本应“浅尝”,可主家实在热情,再加之本人又尤为不胜酒力,喝了小小一杯,胃里便翻江倒海。于是,饭没吃完就只能悄悄跑到洗手间,七七八八哗啦啦全倒了出来。遥记那年端午,没见青蛇白蛇显原形,倒是我显了原形露了本性。
  端午节,曾一度被“破四旧”淡化了,而今这一传统又渐渐兴起。近几年端午节法定放假一天,更是从国家层面强化了端午文化意识。人们以端午为契机,大快朵颐的同时,更借此传承着同一方习俗,维系着同一份亲情,播撒着同一种爱国情怀。众所周知,韩企抢注了“端午节.cn”的中文域名,国人只能无奈地斗斗口舌。其实我倒认为,我们不用担心被人家注册,真正的担心是,那些传统美好的东西有一天在我们身上找不到了,甚至连自己也弄丢了。  
  跟随自己跳跃的思绪,写下上述凌乱的文字。如今远离家乡,城市的喧哗似乎驱散了端午节的神秘。我依然怀念儿时的端午节,那时的端午节充满了人间烟火味,令人回味。栀子花开了,茉莉花开了,玉兰花开了,愿这端午节在花香四溢中,变得益发地醇厚浓郁。

  

  

 

 

网站域名:www.solibase.com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2012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