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文化沃野
 
《史记的读法》读后感
来源:李铁硬 发布时间:2023-07-07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里的故事经常在影视文学中被提及,貌似熟悉也让人心生畏难。
  杨照,本名李明骏。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东亚史硕士,曾为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社会人类学。国内有名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他解读的史记在音频节目中多次被推荐。本书豆瓣评分很高。以现代大家的视角通俗解读,正好适合我这种没有专业积淀的普通人。
  好的经典书,信得过的解读,再加上耳濡目染的历史故事,促成了这次的细读。
  杨照打乱《史记》原来的篇章次序,以“历史式读法”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解释重大事件的因由,以“文学式读法”去接近司马迁的视角、态度与理念,把经典带入今天的时空。他从《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开始,解读司马迁的切身遭遇,进而从《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本纪》等篇章分析汉代初期的历史,表现司马迁对汉初政治运作的锐利观察。在多重时间维度的观念中,《史记》中的“表”和“书”可以突显司马迁的突破性创意;而本纪和列传的布局谋篇中,也可以发现司马迁眼中谁才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典范,哪些价值才是让他耗尽全部心神写完《史记》的动力所在。
  读完整本书之后,会发现杨照其实就是围绕司马迁的三句话来解读整本《史记》,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一方面,我们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于一些基本历史知识的叙述与解读,其用词之考究、考证之严谨、叙述之趣味可谓值得后人细细品读;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本书的内容出发,从史记中对特定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述,来窥探司马迁的历史史观、人生态度与内心世界。
小时候读历史书,更多的是被其中的历史故事与典故吸引,酣畅淋漓地吸吮历史知识。现在回过头再看,书中的历史知识可能已经成为“常识”了,我们自身已经十分熟悉。现在再看更重要的是,看到作者写某段话的动机与原因,如为何会写这个人,而不写那个人。就像史记中,司马迁将项羽与刘邦并列,成立两章,分别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虽然项羽没有做过皇帝,但在司马迁看来,秦朝之后,不是汉朝的直接崛起,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动乱年代。在动乱的年代中,项羽占据了重要位置。当然,同样的原因,《吕太后本纪》占据单独一章也就不奇怪了。如此的安排,都体现出了司马迁的史观特点,他有着一套自己评判历史的标准。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首先,“究天人之际”是指司马迁要区分出“天道”与“人为”的不同,即在解释历史上人的行为、判断是非善恶时,必须区分这是不是意志可控的事情。因为有些东西是人无法左右的,而有些事情又是人主动可为之的。要评价一个人、一个历史事件,从这其中得到因果智慧,就一定要区分“天”与“人”。其次,“通古今之变”是指要在时间的漫长绵延中,不仅要看到历史事件的当前,还要看到其前因后果,更重要的是还要把眼光放远,看长时段中的历史事件是否能够归纳总结出一般性的模式。这就是很多人读历史的原因吧,因为历史能够给当下提供借鉴意义。最后,“成一家之言”是指司马迁的独特史观,对于历史的个人认识与独特看法,这就需要站在“史家的立场”上,站在一个更高、更超越的立场,不依循任何一家的个人论断,而是用来自历史累积的知识去评断历史事件与人物。这需要一个有良知的史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诞生一家之言。

 
 
  
 
 
   
版权所有: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网站备案:京ICP备09039025号
地  址:北京市顺义区机场东路2号中国冶金地质4号楼
官方微信